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发展格局中,青岛国资国企正在向改革要新动力。
时至2023年,上一轮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绩单”悉数公布——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印发的《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地方整体评估情况的通报》显示,青岛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再次获评A级,获全国通报表扬。这也意味着青岛市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所有“大考”均获最高等级,走在全国前列。
这三年,青岛国企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有效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战略支撑功能、体制机制创新、国资国企规模质量、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国有企业活力效率提升等领域引发了一系列重大性、根本性变化。
这三年,遭遇疫情重大考验,但改革进程并未被打断,外部环境倒逼和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推动改革试点提速加码,为青岛国资国企发展激活强劲动力。
这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对这项行动的总结与解读有不同视角,但将改革数据与发展数据同步呈现更为直观——
青岛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96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实现高质量收官。2022年底,市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74万亿元,较2019年底增长43%。其中,资产规模过千亿企业7家,过百亿企业12家。2022年市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03.12亿元,实际上缴税费337.6亿元,较2019年底分别增长56%、38%。
青岛国有企业发展面貌的巨大变化,来自深层次的改革创新。继续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开辟出新局面,展现出更为生机勃勃的新面貌。
优治理、改机制,提升活力效率
建成全球啤酒饮料行业首家“灯塔工厂”、升级智能化包装生产线和无人值守自动化立体仓库瞄向“国际领先”……世界品牌实验室数据显示,在2022年世界品牌500强中,青啤以2182.2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9年蝉联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近三年业绩报告显示,青岛啤酒销量、营业收入、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连续全线增长。在“最难三年”,啤酒行业处于冰点,青岛啤酒的表现却超出众人预期。外界不禁好奇:外部环境似乎并未撼动青啤的稳健增长,究竟是什么使其获得了向上攀登的力量?
表象上看,从产品竞争到场景竞争、从行业竞争到生态竞争、从传统制造到工业互联网,青岛啤酒一次次颠覆自己。究其更深层次原因,一家拥有百廿历史的地方国企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离不开持续的改革攻坚,探索出一条提升国企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
“把党的建设作为企业的‘根’和‘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在青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克兴看来,青岛啤酒拥有与新中国同龄的红色基因,党建文化底蕴深厚,企业发展到哪里,党建就要跟进到哪里,党建引领就是企业改革攻坚的“冲击钻”、凝聚合力的“强磁场”。由此,青岛啤酒从确权明责入手,构建起“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高管层执行”的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体系。
青岛啤酒的“红色引擎”实践是青岛国企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缩影。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各市直企业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促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所有市直企业已100%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并执行落实,将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功能定位写入公司“根本法”;所有市直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实现了从0到100%的跨越,董事会组成人员实现配齐配强,市直企业子公司董事会实现应建尽建;青岛市纳入公司制改革名单的81户企业全面完成改革,完成率100%。2022年,青岛啤酒、海发集团入选全国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名单。
治理层面改革纵深推进,经营层面改革势如破竹——
三年间,在各市直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正在更大范围落地见效,其中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全员绩效考核全面推开,企业员工干事创业积极性进一步激活。
海发集团肩负着“两类公司”改革试点的重任,在探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专业化的过程中,将“锻造实干家队伍”作为关键一步。公开选聘优秀经理人,开展“揭榜挂帅”产业集团经理人擂台比武,从经营思维、团队领导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组织认同等四个维度对候选人进行系统评价……海发集团通过一系列人才选聘举措,将“干将”“闯将”匹配到适合的岗位上,加速推动了集团重要产业、重点任务破题破局。
实践证明,抓住了经理层,就抓住了三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通过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前市直企业集团及各级子企业开展管理人员竞争上岗的企业户数和人数比例分别上升至56.6%和60%,有120户企业开展了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调整192人;中长期激励“工具箱”更加丰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及超额利润分享等多种激励措施,惠及104户市直企业子企业的1949人次。
润物无声中,改革带来了活力之变、效率之变、气象之变。2022年,市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实际上缴税费较2019年底分别增长56%、38%。今年一季度,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1.3%、17.9%和7.1%,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调布局、促创新,强化战略支撑
2020年11月,交运、公交两家市属公共交通企业进行整合重组,组建青岛城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历经2020年的平稳过渡、2021年的产业重塑、2022年的全面发力,如今城运集团正在加快迈向“国内一流的交通产业生态运营服务商”。近期,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发布《地面公交行业分析报告》,城运集团从2020年度C类城市中游到2021年度C类城市第一名,再到2022年度提升至新一线城市的第一名,实现了新飞跃。
国资布局的优化调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头戏”。三年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国有企业既着力调整存量结构,又发力优化增量投向,整合重组动作不断。
2022年9月,青岛人才发展集团成立。这是整合青岛饮料集团二级子公司青岛人力资源集团、青岛城投集团二级子公司青岛人才集团组建的新市直企业。这是青岛市以国企链接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资源,推动人才服务、产业运营、资本运作形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实现传统人力资源业务和生态赋能创新业务充分融合的试水之举,在更高层级、更大规模、更快效率上助力青岛建设新时代吸引集聚人才的高地。
围绕青岛城市发展战略,国资国企加快专业化整合,提高了国有资本配置运营效率,提升了国有企业服务城市发展的能级。国有经济优化布局结构,有应势而“进”,也有顺势而“退”。
明确市直企业主业清单,推进非主业资产剥离整合,对主业监管实行动态调整管理……三年来,市直企业共完成非主业资产清理整合207项。其中,华通集团采用股权转让、破产清算、破产重整、吸收合并等手段出清低效“僵尸”企业130余家,安置职工800余人,实现自身的“瘦身健体”“轻装上阵”。
随着资源配置效率稳步提高,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领域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应变局”中“顶梁压舱”当仁不让,在“开新局”中引领发展亦是“一马当先”。
青岛国信集团深耕布局海洋产业,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为起点,通过科技创新、资本运营架构深蓝渔业全产业发展生态链,完成了涵盖苗种、饲料、养殖、加工、贸易与销售、金融的海洋一二三产全产业链布局。
海发集团紧扣城市产业链优化布局,坚持“以投带引”导入产业,充分发挥金融投控和资产运营对各产业板块配套服务及强势赋能作用,投资自主或参与管理基金规模达250亿元,投资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项目250余个。
2022年青岛市启动市直企业匹配城市战略“双千亿”工程,百个总投资额4953亿元的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加快建设,全年完成投资652.72亿元,超额完成投资计划,一批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提前竣工,重大产业项目如期落地,为城市品质提升和24条产业链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三年来,市国资委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考核激励保障体系,创新激励政策“能给尽给、应给尽给”,在国有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增强协同创新、破除体制障碍等方面打出改革“组合拳”。
改革促进创新,创新成果检验改革成效。目前,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研发平台119个,承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62项,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收入101.3亿元,获得各类科技创新奖44项。2022年市国资委监管工业类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6%。
“双百企业”“科改企业”是国企改革的两个专项行动,入选企业都是主动探索创新推进的“改革尖兵”。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新一轮“双百企业”和“科改企业”名单,青岛又有6家企业上榜。与此同时,青岛市之前上榜的5家企业的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这意味着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双轮驱动的探索中,青岛国企将提供更多“改革样本”。
夯责任,强联动,纵深推进改革
如何使每一项改革举措做到“神形兼备”,这是难点,也是重点。上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改革步入“深水区”,挑战更多、难度更大,且始终存在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青岛的破题思路是,加强顶层设计,紧盯“关键少数”,改革“动真格”,自上而下、压力传导,层次推进、压实责任,确保改革“一根竿子扎到底”。
2020年12月,青岛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调度,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建立起高位组织、部门联动推进国资企业改革的工作新机制。以自2019年以来实施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攻势”为基础,结合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并与实施国资“十四五”规划有机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国企改革的工作新格局。
盯住“关键少数”这个重要环节,青岛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每半年一次调度”落实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要改革事项工作机制。要求“关键少数”亲自抓改革,清单化、项目化推动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带动“绝大多数”的履职尽责。
三年间,每次召开全市国企改革调度会,都会安排国资监管机构和市直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交流发言,并组织各区市国资监管机构参加。同时,穿透式推进改革,压实改革主体责任,督导各市直企业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抓好组织实施,同时做好上下联动、统筹推进,逐步形成覆盖各级子企业“一企一策”改革任务清单,打通改革任务推进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改革要见效,就要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在国企改革工作推进中,青岛市建立了数据采集、在线督导、实时调度、定期通报和专项督导等工作机制;对市直企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情况开展专项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引入激励考核硬指标;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回头看”,组织市直企业对照改革任务全面盘账对表,查漏补缺、改进提升;组织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落实情况“调研督导周”活动,深入企业开展专项督查,对发现问题督促企业及时进行整改。将各项责任传递到位,各项改革落实到位。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上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行动已拉开序幕。过去三年极为不易,青岛国资系统依然产生了一批叫得响、可借鉴的成果和经验。但也要直面,当前我市国资国企仍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要深入研究,加大探索突破力度。青岛国资国企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持续发力,奋勇争先,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改革发展打开新局面。